百廿校庆
  • 首页
  • 校庆资讯
  • 通知公告
  • 校庆标识
  • 校庆活动
  • 院系动态
  • 学术活动
  • 百廿历程
  • 百廿英才
    • 领袖群伦
    • 名师荟萃
    • 院士群星
    • 浩气长存
  • 东大影像
  • 我要捐赠
222
111

百廿英才

  • 领袖群伦
  • 名师荟萃
  • 院士群星
  • 浩气长存
  • 首页  百廿英才
  • 百廿英才

  • 周鸿经
    周鸿经(1902—1957),江苏徐州人,著名数学家,教育家。1918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师从倪若水、孙本文等人。1922年,以全班之冠成绩毕业,免试直升国立东南大学算学系,师从熊庆来、何鲁等名师。1927年毕业,任教于厦门大学,1928年在国立南京中学任教。1929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该校教员。1934年夏,考取中英庚款留英,入伦敦大学之大学学院,1937年夏毕业,两篇硕士论文“解析函数模之平均值”与“劣调和函数”获主考者剑桥大学教授G.H.Hardy称誉,授予特优星号之理科硕士学位;导师Bosanque教授建议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已同意,然抗战爆发,他报国心切,旋即回国。1937年秋,应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任中央大学数学系教授,次年兼任数学系系主任。1941年,顾孟馀校长聘他为学校训导长。1944年,应印度政府之约,赴孟买Tata Institute研究,返国后,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1948年春,辞司长职,专任中央大学教授,旋兼任中央大学教务长,并代行校务。1948年8月即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49年初,国民政府行政院下达“国立院校应变计划”,要求各
  • 吴有训
    吴有训(1897—1977),字正之,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科学家,教育家。曾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1916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0年6月毕业于数理化部。次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康普顿从事康普顿效应的研究,1925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次年回国筹办江西大学。1927年8月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928年赴清华大学,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吴有训在清华期间,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后又在清华及西南联大建立了金属、无线电、农业、航空、国情普查等五个实验室。1945年10月,吴有训就任中央大学校长。翌年,主持学校迁返南京。接长中大之初,即聘请陈鹤琴、罗尔纲、赵忠尧等知名学者任教,并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他提出“政治民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三大方针,允许师生自由组织社团,支持同学民主选举学术自治会。1946年,重庆爆发“反对内战、要求团结”的万人大游行,吴有训极力保护青年学生,昂然走在游行队伍之前。“五·二〇” 运动时,他提出“在安定中求进步,在进步中求安定”的口号,规
  • 顾毓琇
    顾毓琇(1902—2002),字一樵,江苏无锡人。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1923年自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赴美留学,1928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该校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他是清华大学工学院以及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的创始人。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国立政治大学校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他也是钱伟长、吴健雄、曹禺、江泽民等人的老师。1931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兼工学院院长。1944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旋调任国立政治大学校长,但仍在中央大学授课。任中央大学校长时,顾毓琇无论校务如何忙碌,必坚持给学生授课。他的讲课深受学生欢迎,每次讲课时,学生坐满教室,地上、墙边都坐着人听他讲课。他提出着重学术教育人才为办大学之根本原则;他提出大学应以教授为第一,但也希望教授对政治、经济与社会有所重视。他在七十多年前的教育主张,至今仍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就已看到西北地区之重
  • 顾孟馀
    顾孟馀(1888—1972),1888年出生于河北宛平(今北京市),原籍浙江上虞。幼读译学馆,后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及柏林大学,先学习电学,后转攻政治经济学。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德文系主任、经济系主任及连任教务长、广东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委员长、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铁道部长、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等职。1941年6月中大校长罗家伦辞职获准,在陈布雷的推荐下,顾孟馀于1941年7月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顾到校第3日,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布办校方针:“学术思想自由,一切党派退出学校。”接着,聘童冠贤为教务长,张庆桢为训导长、王书林为总务长,陈章兼图书馆长。又克服战时的极端困难,在法学院法律系设置司法组,又在校内新设气象组。对其它院系也进行了调整,使当时的中央大学除缺商学院,具有文、理、法、农、工、医、师范等7个学院、40多个系、科、组,2000名学生,成为全国系科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在用人制度上,顾孟馀大胆聘用年轻学者。当时各院系任教的教授多40岁左右,最年轻的三位“孩子教授”都在30岁左右:理学院地质系教授翁文波和工学院化工系教授
  • 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浙江绍兴柯桥镇江头人。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入北京大学文科,师从蔡元培。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1920年赴欧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同年8月,任清华大学校长,使清华大学由教会学校转为国立大学。1930年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中央大学校长等职。就任中央大学校长1932年1月8日国民政府任命桂崇基为中大校长,为学生所反对,月底桂即辞职。于是政府改任原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为中大校长,任却坚辞不就,校务便由法学院院长刘光华代理。6月间刘光华又辞代理职务,以致校政无人,陷于混乱。此时中大全体教师因索欠薪,宣布“总请假”,发
  • 朱家骅
    朱家骅(1893—1963年),字骝先,浙江省湖州府吴兴县(今湖州市吴兴区)人,中国近代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中国国民党内亲德国派人士。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代理院长,还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及考试院副院长、教育部部长、交通部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1930年11月25日,行政院国务第一次会议议决朱家骅继张乃燕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30年12月13日到校就任,1930年12月20日在中大体育馆举行就职仪式。上任后,朱家骅即着手变更学校行政组织。取消总务长,改设教务长,聘任8院院长,解决学校经费、基本建设、聘请国内知名教授和外籍学者取得成效。利用自身的影响,加强学校与国际教育文化机构的联系。朱家骅还主持了大礼堂的建成。大礼堂始由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兴建,1930年3月动工,后因经费困难而中辍,朱家骅以召开国民会议之名义请得51万银元拨款,由建筑系卢毓骏教授续建,于1931年4月底竣工。5月5日在大礼堂召开了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会议。大礼堂顶高34米,堂内三层,面积共4320平方米,可容2
  • 张乃燕
    张乃燕(1894—1958),浙江吴兴人。1912年参加中国国民党。1913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伦敦皇家理工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研习化学。1919年获日内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浙江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广东大学担(兼)任教授。1923年—1933年期间,曾担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广州大本营参议、外交部秘书、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国民政府大学院参事、浙江省政府委员、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27—1930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易名江苏大学,张乃燕继任校长,同年5月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留任,为中央大学的首任校长,直到1930年11月辞职获准,在校任职三年有余。张乃燕被任命为校长后,聘请学界精英成立大学筹备委员会,行使学校行政权力。这些委员大多是学界精英,如周鲠生、俞庆棠、竺可桢、柳诒徵等人。此外,张乃燕还积极计划筹备研究院,将设计中的研究院事务分为五种,供大学教授和毕业生研究;特聘专家研究学术及应用问题;接受国民政
  • 郭秉文
    郭秉文(1880—1969),字鸿声,中国现代大学的开创者、著名教育家,曾连续三次被推举为世界教育会副会长。郭秉文早年卒业于上海清心书院,1908年赴美留学,191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校长,1921年,筹组创建国立东南大学,为首任校长,被称为“东南大学之父”。掌校期间,郭秉文秉持“学者治校,学术自由,学生自治”的办学思想,改革鼎新,仿行美制。郭秉文实施民主治校,推行校长领导下的“三会制”,即评议会、教授会和行政委员会,校长兼任三个委员会的主席;设立校董会,开我国国立大学设校董会之先河,借助名宿贤达,引入社会资源,推动学校建设;实施“三育并举”,即坚强的体魄,充实的精神,道德、学术与才识,培养学生完善人格;倡导“四个平衡”,即通才与专才平衡、科学与人文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郭秉文广延名师,聘请著名学者竺可桢、茅以升、熊庆来、秉志、胡刚复等任相关系科主任,更是培养出来了大批优秀的学者,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化学家柳大纲、核物理学家赵忠尧、物理学家严济慈等,并实现了“四个第一”。1920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物理学实验室;19
  • 江谦
    江谦(1876—1942),字易园,号阳复。徽州婺源人,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江谦幼年就读紫阳书院,二年后受业于南京文正书院,为山长张謇所赏识。1902年废科举,张謇在南通创办我国第一所民办通州师范学堂,邀江谦共事,不久江谦任堂长、校长。1914年8月,江苏巡按史韩国钧委任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掌校南高时,江谦倡导以“诚”为校训,认为“诚者自成”。他虚心听取郭秉文等人建议,顺应历史潮流;赞同蔡元培主张,提出德智体“三育并举”的方针;推行“启发式”教育,重视实学和体育教育,力促南高鼎新革故,开全国风气之先。江谦还提出“调整师生关系”,要求改变教师只管授业的状况,倡导关心、接近学生,尽导师的全责;要求学生尊敬老师,组织学生主动看望老师,师生共同努力下一种新型的“尊师爱生”风气逐步在南高形成。江谦和郭秉文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南京高师发展很快,至1919年,全校已设有国文史地部、数学理化部、教育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工艺专修科、商业专修科、体育专修科等,校舍面积370亩,教职员94人,学生共416人,成为东南最高学府,足以和北方的北京大学相媲美。江谦常年操劳学务、积劳成疾
  • 李瑞清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号李百蟹。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清末民初诗人、书画家、文物鉴赏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1891年,李瑞清在湖南参加乡试,因不合乡籍被注销。1893年回原籍参加江西乡试中举,1894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5—1911年,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他上任后,大力改革,使两江师范成为东南一大学府。广延名师,亲赴东瀛,聘请日本教习传授西方科学和近代工艺。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添置设备,增设科目,创设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有关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增设音乐科,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美术师资和艺术人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皆出门下。创办短期的留学预备学堂,输送了一批青年学生去美国深造。自勉“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匡时而振俗”,主张融会贯通中西之学
  • 徐乃昌
    徐乃昌(1868—1943),字积余,晚号随庵老人,安徽人,1905年曾任三江师范学堂监督。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举,二十七年任淮安知府,特授江南盐巡道,曾主办积谷、厘捐、赈捐和督察通海垦务。1903年曾受张之洞派遣,与缪荃孙、柳诒徵等同赴日本考察,回国后提调江南中、小学堂事务,总办江南高等学堂,督办三江师范学堂。1904年受端方派遣,护送学习陆军、实业等学生及21名三江教习赴日留学。1905年夏秋间,徐乃昌就任三江师范学堂监督,为人清正,以礼待人,重视录用、提拔有才识的人。清亡后,隐居著述和校刊古籍,成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学者。
  • 刘世珩
    刘世珩(1874—1926),小字奎元,字聚卿,又字葱石,别号楚园。清末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文学家。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曾授江苏候补道。历任江宁商会总理、湖北及天津造币厂监督、历办江南商务官报、学务等职。1905年担任三江师范学堂监督,以三江师范学堂总办身份参与《聘请日本教习约章》的草拟和签字。后任直隶财政监理官、度志部左参议等职。辛亥革命后,移居上海,以清朝遗老自居。“购地数亩,筑楚园以贮金石书画。筑‘楚园’,藏书10余万卷,收购金石、古器物。恒自署曰楚园云”。民国十五年(1926),病卒于上海,享年52岁。
  • 每页 12 记录  总共 12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1 跳转到 

Copyright © Southeast University E-mail:master@seu.edu.cn

苏ICP备10088665号-1 公安备案号:320102020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