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校庆
  • 首页
  • 校庆资讯
  • 通知公告
  • 校庆标识
  • 校庆活动
  • 院系动态
  • 学术活动
  • 百廿历程
  • 百廿英才
    • 领袖群伦
    • 名师荟萃
    • 院士群星
    • 浩气长存
  • 东大影像
  • 我要捐赠
222
111

百廿英才

  • 领袖群伦
  • 名师荟萃
  • 院士群星
  • 浩气长存
  • 首页  百廿英才  院士群星
  • 院士群星

  • 刘加平(在职)
    刘加平,籍贯江苏海安,土木工程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是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和超高性能化领域的学术带头人。1967年出生。1986年考入重庆大学建材系。1995年硕士毕业于东南大学。2008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师从唐明述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了收缩开裂的理论体系,创新了超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立了减缩抗裂、力学性能提升和流变性能调控三个关键技术群,发明了系列功能材料,成功应用于110余项重大工程。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91件,获国际专利14件,发表SCI/EI收录论文258篇,主/参编标准或规程22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突破了收缩裂缝控制的国际难题,引领了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化应用,为土木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将材料与结构和环境相结合,率先提出了复杂胶凝体系的活化能计算方法,解决了室内与实际工程的性能对应,材料收缩与结构应力计算之间存在难题,创建了混凝土水化-温度-湿度-约束耦合作用模型。突破了开裂风险量化评估的理论瓶颈,填补了收缩裂缝专项设计的空白。成果应用于无锡太湖隧道、兰新高铁和上海
  • 顾宁(在职)
    顾宁,籍贯江苏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1964年5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后留校攻读研究生,分别于1990年、1996年取得硕士、博士学位。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重要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杰青、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士(AIMBE Fellow)。国家纳米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两任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主持人、全国百篇优博指导教师。顾宁长期从事纳米医学材料研究,在医用高性能铁基纳米材料和磷脂材料制备、表征与生物效应等创新研究中做出系统性贡献: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以铁基纳米材料和磷脂分子为两大基础材料,构建以磁性微泡为代表的诊疗一体化材料体系;发明磁致内热法、液相中微纳颗粒磁矩图像法测量等新方法,发现铁基纳米材料的双酶与多酶效应并阐明机制,研制并获批医用纳米氧化铁弛豫率国家标准物质和类酶活性测定的国家标准;研发出高性能医用磁性微纳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核酸转染与蛋白分离、化学发光检测等新品研发与临床诊断;研发的多聚糖超顺磁氧化铁静脉注
  • 滕皋军(在职)
    滕皋军,籍贯浙江金华,主任医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1962年8月出生。1986年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95~1999年,在美国Dartmouth-Hitchcock医学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和介入中心主任,江苏省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前任主席。滕皋军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为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和持续性贡献,特别是在肝癌、外周血管及脊柱等领域的介入治疗有突出成就。他扎根临床一线,首创了10余项介入新技术,完成了数以万计的介入手术。他发明和创制了放射性粒子支架以及支架植入相关技术和理论,大幅度提升了恶性肿瘤导致的食管、胆管、门静脉及气道梗阻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他建立的胆汁漏出导致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TIPS)支架再狭窄的新理论,为新型支架的研发与广泛应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奠定基础。作为分子影像学的开拓者,他发展了
  • 林鸣
    林鸣,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总经理、总工程师。1957年10月出生。1978年考入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东南大学),成为78级港口水工建筑专业的学生。2015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鸣长期从事桥梁、隧道、海洋工程等技术工作,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先后主持完成润扬大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攻克十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推动我国岛隧工程建设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被誉为“定海神针”。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难度最大的工程,设计施工均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外海沉管隧道安装因其难度巨大而被誉为“走钢丝工程”,世界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在此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是空白。他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攻克难关,自主研发十几项国内首创且世界领先的专用设备和系统,获得数百项专利,成功攻克十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创造当年动工当年成岛、一年安装10节沉管的中国速度、浇筑百万方混凝土无一裂缝、建成世界唯一
  • 史生才
    史生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首席研究员。1964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1988年更名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96年获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博士学位。201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史生才是太赫兹超导探测器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我国太赫兹天文探测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在太赫兹超导探测器物理机理、芯片技术和系统应用等方面做出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他领导研制的太赫兹超导探测器成功应用于我国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国际天文大科学装置ALMA和SMA等,并将在我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上实现应用,支撑推动我国太赫兹天文学的发展。
  • 崔铁军(在职)
    崔铁军,1965年出生,2001年起任教于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9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超材料的系统性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用数字编码表征超材料的
  • 段进(在职)
    段进,江苏南京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960年出生,1992年在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7年起任教于东南大学。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首届成员,
  • 陆军
    陆军,江苏苏州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空警2000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1981年考上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就读电子专业。1985年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2008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
  • 樊嘉
    樊嘉,江苏省昆山人,籍贯江苏江都,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1958年3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1989年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
  • 黄如(在职)
    黄如,江苏南京人,籍贯福建南安,微电子器件专家。1969年11月出生,199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199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7年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
  • 房建成
    房建成,山东临沂人,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1965年9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198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航天器姿态控制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和惯性
  • 孟建民
    孟建民,山东章丘人,建筑师。1958年2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9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建筑
  • 每页 12 记录  总共 221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19 跳转到 

Copyright © Southeast University E-mail:master@seu.edu.cn

苏ICP备10088665号-1 公安备案号:320102020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