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

发布者:李震发布时间:2018-04-04浏览次数:462

 徐悲鸿(18951953),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学贯中西、继往开来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1895(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生,家乡屺亭镇距太湖卅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父徐章达是自学成才的民间画师,书、画、篆刻、诗文无所不能。但时处清末,政治腐败,列强入侵,徐家仅靠七亩瓜田和辛勤笔耕,生活之艰辛可以想见。徐师九岁在父亲督导下学完了《诗》《书》《礼》《易》《左传》,然后学画,从临摹吴友如人物画入手,再学写生。十一岁已能为乡邻写春联。十三岁时,家乡水灾,即随父外出谋生,鬻字卖画,充当父亲助手。在颠沛流离中,他体察到人间的不平,常在自己画上,署名“神州少年”,加盖“江南贫侠”的印章,可见其忧国忧民的勃勃英气。

 十七岁,徐师为了挑起全家八口人的生活重担,不得不兼任三所相距数十里的学校的图画教员。为省下车船费,总是起早摸黑赶路。两年后父亲病故。他一心想从艺术求进取,到上海卖画度日,居无定所,有时忍饥挨饿,全天仅以一个铜元买的糍饭团充饥。但他作画之余,仍设法赶往博物馆、图书馆或其他美术机构阅览,发现西洋画在法国盛行,倾心去法留学,考进震旦大学半工半读学习法语。

 当上海明智大学登报征求仓颉画像时,徐师按古书叙述作画应征,喜被录取。并被聘请为哈同花园美术指导,住进园里。得以结识维新派首脑康有为和其他一些学者,并有机会观摩古今字画碑帖。康有为被徐师的才识感动,收为弟子。徐师书画大进。继而,他为探索外国艺术,拿到明治大学的一笔稿酬后,便去日本考察,但因用费告罄而匆匆回国。

1917年底,徐师赴北京,以其作品展现于画坛,因其勃勃生气且富有民族风格而引起注意。北京大学聘他为画法研究会导师。自此,经常出入故宫和收藏家处,研读古代名画、画论,并接受《新青年》杂志所传播的民主思想,更加激发他立大志,以振兴祖国绘画艺术为己任。他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演讲,痛陈中国画泥古不化导致颓败,提出改良之路。演讲词当即发表于《北京大学日刊》,引起文化界高度重视。徐师旋即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与帮助下,获得官费生待遇赴法国留学。

1919年,徐师抱着为振兴中国绘画的目的前往法国巴黎,考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以校长费拉孟为师。假日,则拜大画家柯罗弟子达仰为师,成绩优异。课余,则去博物馆研摹名画,或去画院画人体,去动物园、马场画速写。他还访游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及瑞士,考察古罗马、欧洲文艺复兴及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诸流派的绘画艺术。留学期间他还不断进行国画的创新实践。

 由于国内政局动荡,政府往往拖欠官费。徐师生活窘迫,不得不打工、借债。为省开支,他租住高楼顶层阁楼,不允乘电梯;他经常以两片面包和凉水当中餐,又缺少衣物御寒,因而罹患肠胃病。尽管如此,仍每天作画十数小时,他说:“胃越痛,就越要画,画下去就会忘记痛苦。”他特别重视精致入微的写实技巧,对达仰所言“在艺术上要有自信,毋舍己循人”“勿慕时尚,毋甘小就”等,认为是终身受益的格言。1924年,官费完全断绝,最穷困时,也是徐师绘画技艺愈趋精湛之时。1927年,他送法国国家美展九幅油画全部入选,其中《远闻》被法国某作家购赠法国博物馆,一举轰动巴黎。

 八年留学后,徐师回国。

 徐师回国时,已是既擅长油画、素描又通晓中国画,融会贯通而自成风格的艺术家了。他具有创作才能,对现实主义艺术有深刻领悟,他对如何振兴中国绘画艺术已有设想,急于为国奉献。19279月,他回到上海,即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同创办“南国艺术学院”。翌年3月,接受国立中央大学聘请,任艺术系教授。同年10月,接受北平大学聘书,任艺术学院院长。19292月,继任中大教授,后兼系主任。在中大十八年,聘请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张大千、高剑父、陈之佛、颜文樑等任教,推行其艺术教育理想。1942年,他在重庆利用中英庚子赔款筹办研究性的中国美术学院。1946年,徐师被调北平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为振兴中国美术,徐悲鸿老师始终以美术教育为首要任务,培养现实主义艺术人才,革新艺术教育体制。在专业分科上国画、西画并立而又可以交叉学习。国画专业内部还分门,以培养一专多能。对人物画特别重视,因“传达人的感情,以人物画最直接”。力主师法造化,吸收西方写实技巧。强调严格的素描基本功训练。鼓励学生勤学苦练,发挥创造精神,如作业优秀,徐师往往作画赠勉,创作杰出者,徐师还购画鼓励。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对活的、动的形象多作速写和默写锻炼。教育学生凡作画做事都要“致广大”而“尽精微”。徐师克服重重困难,从欧洲购回巨型人物石膏像,包括两米以上的“维纳斯”、“奴隶”、“掷铁饼者”以及“荷马”、“摩西”、“酒神”等等(原模),以供学生摹写。同时,他尊崇传统,开设名作临摹课,亲自任教。如放大古代名作《八十七神仙图卷》,教学生对临,叮嘱不仅要练习线描技法,更要揣摩人物形象、人群章法、布局等。至今,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还留存徐师写有批语的临摹范本数十册。

 徐师还竭力扶助、推崇有才之士,举贤任能,被誉为“画坛伯乐”。如徐师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时,发现造诣高深却孤苦无依的民间画家齐白石,以“一口反万众”的坚定态度,聘请齐为教授。他先后发现青年俊才吴作人、吕斯百、王临乙,便设法帮助其出国留学深造。当他在江西发现在中学任教的傅抱石很有天才,便送画给省长熊式辉,获准派傅去日本留学。有位蒋兆和,很有发展前途,因生活学习有困难,徐师曾长期留他住在徐家。上列青年,后来都成为杰出画家或雕塑家,类此不胜枚举。从而造就一批新一代中国美术家,成为现实主义艺术的骨干力量。

 徐师悲鸿努力进行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实践,艺融中西,匠心独具,体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和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是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画巨制。这些作品场面宏大、造型严谨、寓意深刻,反映了他对祖国兴亡和人民祸福的深切关怀,颂扬了威武不屈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提倡人物画有开拓意义。他所画走兽、禽鸟等国画,笔法简练有力,富有生气,尤以奔马驰誉中外,他常借此来抒发对民族振兴和政局昌明的渴望之情。早期油画肖像便达到形神兼备。素描精妙入微,极具表现力。其艺术造诣之深,堪称中华第一人。

《田横五百士》

 徐师悲鸿的艺术主张及其实践,为中国绘画的创新开辟了广阔天地,也大大促进了中国现代绘画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徐师悲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在那灾难深重、中华民族遭受蹂躏的年代,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良知,为宣扬中华文化,为支持抗日战争,救亡图存,为争取人民民主,呕心沥血,努力奋斗,不畏强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多年来,他为了宣扬中华文化,提高祖国威望,在未获国民政府分文资助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作品、藏品和个人向私家借展的三百余幅画,带到法、比、德、意、苏等国家,举办六次“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和三次他的个人画展,并应邀讲演,参观者不计其数(仅法国观众逾三万人次,法国政府购画十二幅),好评如潮。还促成苏联美术家到我国举办“苏联版画展览”,诚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绚丽的一页。

 抗日战争时,徐师因敌寇入侵,同胞惨遭屠杀,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将自己寓所题名为“危巢”,警告自己和同胞,国破则家亡。并且决定赴南洋宣传抗战,作画义卖,筹集赈灾款项。为此,他常强忍腹痛,认真绘画。先后于1939年、1941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地举行赈灾义卖画展,深受欢迎。一共筹款约十万余美金,全部作为救济难民和劳军之用。

 当抗战面临胜利,中国向何处去?陪都重庆文化界发表“对时局进言”,提出赞同取消特务组织,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徐师不惧特务的恫吓,率先坚持签名。当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组织“野马社(漫画社),编绘印制刊物,揭露国民党政府玩弄假和平、真备战诡计,遭到暴徒撕毁和恐吓时,徐师即奋笔画“奔马”图赠之,题词激励学生为光明的未来而战斗。1947年,徐悲鸿先生保护了北平艺专参加五二〇运动的教师和学生免被解聘和逮捕。1948年秋、1949年初,徐师拒绝将北平艺专南迁。当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傅作义(时任华北“剿总”总司令)邀他参加学术界人士座谈会征询意见,徐师率先发言,陈述北平是中华民族的古都,只有“不战”才可保存这个名城,请傅顾大局、顺民意,为保北平作贡献。

19497月,徐师悲鸿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首次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常务委员,后又当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他参加了制定国旗、国徽、国歌的评审工作。在毛主席召开的讨论会上,徐师悲鸿郑重提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的建议,得到与会者的赞同,最后提交全国政协会议讨论正式通过。他是多么深切地感受和理解到《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歌词的含义啊!

 徐师悲鸿满怀激情地庆贺新中国的诞生。他认真实践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工作方针,抱病去水利工地体验生活,为英雄模范画像,积极参与重大的社会活动,忘我地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953926日,徐师悲鸿不幸因脑溢血去世,享年仅五十八岁,文代会举行公祭,灵柩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徐师悲鸿去世后,夫人廖静文女士秉承其生前夙愿:“我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而保存这些艺术珍品的”,将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藏品,连同自存的遗作等全部献给国家,永为人民所用。计有,徐悲鸿遗作一千两百余幅,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书画家作品一千两百余件,以及中外美术书籍、图书、碑帖和其他文物一万余件。

 一代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的一生,我们应当进一步认真学习、研究。

 

 

 注:

 ①中国画改良之路:“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②野马社后来在1947年的“五二〇”运动中出版《拿饭来吃》漫画册,成为全国学运中的标帜。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月,第234—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