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的心理学宗师——潘菽教授

发布者:李震发布时间:2018-04-04浏览次数:2405

  

潘菽(18971988),原名潘有年,心理学宗师,江苏宜兴人。1897713日出生。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印地安那大学硕士、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任中央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人百科全书》总编委兼《心理学卷》主编,中国科技协会及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并任该协会全国委员会常委及该社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常委,第七届一次会议主席团成员。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88326日因病逝于北京,享年九十一岁。

创建心理研究所、奠定学科正确方向

潘师于1956年创建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该所的学术委员会也同时正式成立,这可表明潘师在学术上的远见卓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苏联才在俄罗斯科学院中成立了心理研究所。

潘师任所长后,首先扭转了原心理研究室以巴浦洛夫学说为主导的科研方向。更新确定了心理所的研究工作:必须结合我国教育、生产劳动、医学实践,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采取开门办所的方针,欢迎全国师范院校心理学者来所参加协作研究。

开展教育心理研究

潘师主持的“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制改革)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课题,有高校教师三十多人来所参加,协作两年,提交论文四十余篇。这开创了中国心理学界较大规模的科研协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学制改革作出贡献,并为新中国培养了首批心理学科研骨干。

于“文革”中中断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从1973年起由卢仲衡一人独力恢复这项实验时,潘师尚未复职,便曾应邀徒步到人大附中参观实验。复职后,即将这项实验改属于由潘师直接领导的理论研究室,协助在全国推广实验。潘师亲为这项实验研究正式命名,并参加指导研究生。这项实验曾获中科院二等成果奖。文验班在全国发展多达七千个以上;教材每年印数达九十六万套(每套十八本)。至今出版《实验论文选》达三十余集。取得如此成效,在国内教改实验中堪称首位,在国外也前所未见。

倡导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学史研究

“文革”结束,潘师复职首先发动心理学界开展“评论冯特心理学”工作,共撰写论著约七十篇(一百五十万字)。否定了曾在国际上流毒一时、一种把冯特贬为“资产阶级心理学路线”代表的谬论。以充足资料与论据,对冯持创建心理科学的贡献及对我国的影响,作出新评价。“评冯”课题曾获中科院三等成果奖。并将其中得奖的主要论文之一《威廉·冯持与中国心理学》,提交“第二十二届同际心理学大会(19807月,莱比锡)”。这冲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心理学在国际上的半封闭状态,是新中国心理学迈向国际舞台的第一步、在这次国际大会中,不但恢复了新中国作为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会员国的应有席位,而且中国代表还当选为执委。“评冯”还推动了国内心理学史的协作研究。其中,潘师主持写作的《中国心理学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以“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会”署名发表于《心理学报》1982年第二期,也以英文发表于《国际心理学杂志》第十八期,1983)。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国际心理学界系统介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全过程及主要成果。它大大推动了与国际心理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协作。

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奋力扬弃与探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心理学科经历三落三起的坎坷遭遇。潘师首当其冲,面临逆境却毫不踌躇,勇往直前,与时俱进。当撤销心理系时,带领同事创建心理研究所。当极“左”地“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时,正确坚持心理学是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中间科学”(冯特学生蔡元培的固有主张)。当砸烂心理研究所时,却在“牛棚”中秘密地继续撰写他的《心理学简扎》(约五十万字)。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深入考查、评论传统心理学中欧美、苏联诸多学派(涉及八十多位学者)的是非曲直,探讨我国历代(涉及先贤六十多人)的心理学思想精华,及今后我国心理学学术方向,他以深刻感悟和肺腑之言提出:

心理学必须改革创新,吸取古今中外一切合乎科学的积极成就,提高科学性,走自己的路;应发扬我国传统独特的“人贵论”观点及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实践观点,作为心理学首要的基本观点;要有真挚而热烈的“人的感情”(列宁语),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力追求心理学的真理。

复职后,潘师主要致力于探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与科学主张。从世界观棋,提出了“新三界说”,主张把整个世界划分为元生物界、生物界和人界;突山“人界”,以体现“人为万物之灵”的“人贵论”观点。对人脑的持质,提出“两种机能说,主张人脑具有生理机能,由具有心理机能(即心理活动的“物质本体”):对“心理活动”则提出了“二分法”(主张可分为“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以取代传统的知、情、意“三分法”。潘师晚年还主持了科学院基金项目“意识的心理学研究”课题,认为意识是脑在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质变现象,是最概括的综合的认识活动。

教学、著述及其他

潘师前三十年开设过各种课程,著有《心理学概论》(1929)、《社会的心理基础》(1930)、《心理学的应用》(1935)、《教育心理学》(1937)。主讲实验心理学,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百多个基础实验、交实验报告;并指导研究生论文的实验设计。他还专长理论心理学,并开设过西方心理学派、意识问题等专题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开始介绍苏联心理学派并阅读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沦》,终于确认苏联早期柯尼洛夫开创的辩证唯物论心理学,将是心理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料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却取消了心理系;而心理学“批资”的旗手,都是来华讲心理学课的苏联专家的中国翻译;砸烂并焚毁心理研究所牌匾的,也正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严峻的历史事实,致使潘师晚年一再教导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生,务必明辨真假马列,“恶紫之夺朱也!”要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面对当前学科发展的大好形势,要谦虚谨慎,吸取前人经验教训,探明“绠短汲深”,严守心理学的科学性。

潘师桃李满天下,知名的学生有:心理研究所首任副所长丁瓒、继任所长匡培梓;数理统计学与心理测验专家曹飞;生理心理学家、新中国听觉研究先驱龙叔修;新中国医学教育家、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季钟朴等。其他多数为高校心理学教研室或课题研究组负责人。其中,唐自杰(重庆师院)曾创立了“潘菽教授心理学学术思想研究会”,并为《心理学简札》一书的出版和研究做了不少工作。

潘师发表文章二百多篇,主要心理学论文(包括上述具有国际影响的两篇),已收入在庆祝潘师九十寿辰时出版的《潘菽心理学文选》(1987)。潘师热心发扬祖国光辉的文化思想,渴望能吸取其中可贵可取部分成为我国心理学的一部分骨架和血肉;谆谆告诫切勿“数典忘祖”。殷切之情,充溢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合编,1993)与《中国心理学交》(顾问,1986)两书的序言中。并且他以身作则、把多年探索综合得出的思想精华:“人贵论”、“形神论”、“知行论”等,作为专门条目写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主编,1991)。潘师出版专著十多种。其中包括他的最后研究课题以遗著形式结集出版的《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主编,1998),以及上文述及的各书。还有:《教育心理学》(主编,1980)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人类的智能》(主编,1981)获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心理学简札》(1984)1991年获“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荣誉奖及1992年获国家教委首届高校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潘师不仅是中国一位卓越和渊博的心理学宗师,而且也是我国学术界一位杰出的革命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在19375月,他不顾个人安危,以知名教授身份及个人生命、家庭财产保释心理系学生季钟朴(中共的外围成员)出狱。抗战期间在重庆,他曾协助潘梓年(新华日报社负责人)在贯彻中共“团结后方高层知识分子”政策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他带头秘密组织了“自然科学座谈会”。并在此基础上,发起组织中国科协和九三学社,194654口,在成立大会上,潘菽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理事。国共重庆谈判时,潘菽、梁希、涂长望等八人在嘉陵江畔张治中寓所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潘师多次掩护中大地下党和党的外围组织进行的活动。例如,将新青社的红色书箱(供社员和进步同学阅读的进步书刊和党的文件等)贴上“潘菽书籍”的标签,放在心理系图书一起,由重庆运抵南京。1949年春,曾应邀秘密赴北平参加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他与潘梓年、潘汉年兄弟三人,曾被称为“宜兴三杰”。

哲人己逝,其高尚品德与光辉业绩将与世长存,今后人永志不忘。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月,第391-3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