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勋教授(1902—1986),字景异,著名土木工程学家、辽宁昌图人,八岁开始读小学,毕业后考入四年制的沈阳工业专门学校甲种采矿冶金科,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到辽宁五湖咀振兴煤矿公司任技术员,从事地面,地下测量、采矿、开井等技术工作。一年的艰苦矿场作业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这对他今后始终坚持深入工程实践,严谨治学,平易近人的优良品格与作风,起了重大影响。1923年他考入了刚成立的东北大学土木系。1929年成为东北大学首届毕业生,并以优异成绩成为八名派往国外留学生之一。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去伊利诺大学研究院学习。九一八事变后,他心怀祖国,思念家乡,于1932年归国,此后毕生从事教育。1936年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教授。抗战期间,在重庆任土木系系主任。抗战胜利后,1946年被任为东北教育辅导委员会委员,继任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教务长和校长。1948年东北即将解放,他因不愿服从国民党当局让东北大学迁往北平的命令,借故只身来到南京,居住在南京、上海至交好友家中,直至1949年。从此执教于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土木系,并从事南京市的市政建设。他先后被选为江苏省第一、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第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第四届副主席,江苏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京市副市长,南京工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副省长,农工民主党江苏省主任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学识渊博名师风范
刘树勋教授讲课,从来不按教本章节,他自有一套体系,在讲台上常常是左手持计算尺,右手执粉笔,侃侃而谈,在黑板上运算极快,对许多工程结构问题,有许多巧妙的简易计算方法,学生往往感到吃力,来不及记笔记,当时教室后面还有一块黑板,于是写完一黑板就移到教室后面再写,学生就180度转身来听课,一下课,赶紧补笔记。他的渊博学识、精辟见解、丰富的工程知识,使听课的学生都感到受益匪浅。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课程设计绘的图纸有不合规范之处,一定退回重做。但他非常爱护学生,无论有什么问题,他都详细而耐心为之解答。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刘树勋教授一生俭朴,从不讲究衣着,家中也无像样的家具,记得他坐了多年的藤椅是用绳子绑了又绑加固的。但他却舍得花钱买书,一有新书,只要他觉得有用的,看到就买,家中到处是书,一有时间就手不释卷,直到八十岁高龄时,还每天抽空读书。由于他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他能很快掌握一本新书的特点及精华所在,也能发现错误与不足,于是当学生、工程技术人员向他请教时,他不仅给予详尽的回答,同时还会告诉你,这个问题,你应该看哪本书,哪个章节,这种结构当前已有了什么新朗发展,新的施工工艺。后来因工作繁忙,年轻师生只能晚上拜访他,从学术问题到国家大事一谈就是一个晚上,从不知倦。
有一次,一位青年教师在教研组试讲,当时身为副院长、南京市副市长的刘树勋教授,在工作繁忙之际,仍赶来参加,并为迟到了几分钟表示歉意。1978年,“文革”后首次恢复招研究生,已76岁高龄的刘树勋教授仍坚持要招研究生,他对中青年教师说,我的愿望不仅仅是培养研究生,也是为了培养你们,为桥梁工程学科打好基础。
刘树勋教授对年青人总是循循善诱,并十分注意奖励后进。他经常告诫年青教师:
做人要正直,做学问要踏实,要重视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根深才能叶茂,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踏踏实实,孜孜不倦。
这是他的治学思想,也是他几十年治学的经验总结。
基础深厚经验丰富
刘树勋教授建筑结构理论造诣颇深,并且对地质学、地基基础、水力学、水上结构等与结构工程有关的边缘学科也深有研究,在许多复杂工程问题上,善于应用他的综合知识解决难题。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就参与了南京市市政工程建设,1956年起任南京市副市长,主管城市建设。南京解放不久,修建中华门外的长干桥,他自始至终参与该桥的设计和施工。这在当时的技术、财力条件下,实为一重大上程。他经常下到工地,乘公共汽车,有时是步行,夏天一顶草帽,一把大芭蕉扇,冬天则一身蓝卡其棉袄,一双旧皮鞋,有时是布鞋,风尘仆仆,往来建设工地。他对工程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乃至推倒重来,决不留隐患;对工程技术人员要求也非常严格,遇到问题,严肃批评,毫不留情。由于他公正有理,大家心服口服,但他也十分爱护工程技术人员,坚持表扬为主,绝不背后议论别人,对第一线工人,关怀备至,注意他们的安全,防暑防寒。他参与了南京市的许多重大工程,如南京钢铁厂、南京化纤厂、五台山体育馆、中山东路体育馆、长干桥、大中桥等工程,也参与了国内许多重大工程的规划与评审,解决了许多建设中的重大难题,如在讨论佛子岭水库设计方案时,他同意采用连拱坝,但建议坝址要移开变质片麻岩区,这一建议被采纳,坝址做了移动,获得很大成功。在修建南京汉中门外石城桥时,他带学生去勘察,就向学生指出,这里土质很不好,经水一泡极容易发生沉陷,设计时要注意。但这未引起当时主管人员的重视,并一再削弱基础工程,结果通车不久,桥面严重下沉,最后不得不拆除桥面,缩短孔径进行加固。他虽然参与许多重大工程,但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将功劳归于大家。他唯一的获取,就是将这些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如数家珍地向学生和所熟悉的工程人员讲解和剖析。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艰苦朴素、严于律己是刘树勋教授的一贯作风。早在东北大学任校长时,学校有“校长楼”、“教授楼”,但他不住,自愿住在讲师级的木平房里,冬天冷似冰窖,他也无怨无悔。到南京任教后,自1958年住入兰园宿舍直到去世,担任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后,学校多次要给他改善居住条件,他都婉言谢绝。晚年行动
不便,机关给他定做了一张轮椅,但他指定只放在机关中用,不得带回家中。机关派汽车接送他上下班,他决不许家人乘坐,从不用公家车办私事。他虽然身兼多种要职,但绝不以权谋私,绝不拿原则做交易。
刘树勋教授生活十分简朴,家中除满房子书外,没有像样的家具,唯一的一对单人沙发是解放初从寄售商店买回来的,家中从来也看不到什么摆设、但他买书别从不考虑价格,我们到他家中,总是热情接待,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拿出来分给大家。他不仅在学业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也关注他们的生活乃至职称。“文革”后,恢复教师的职称评定,每次他都要查询标难,关心到人,并主张不要用名额来卡人。他的宽厚待人、奖掖后进,使许多如今已功成名就的学生们念念不忘。
时代在前进,光阴在飞逝,前辈老师们多已成为历史人物,然而,他们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高尚的品格、朴质的情怀,毕生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缔造了中央大学的声誉,构成了中央大学的优良传统,培育了千万计的国家栋梁之才,我们不能不为之缅怀,但更期望的是以他们的道德、风范激励后来者。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415—4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