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系奠基人杜长明教授

发布者:李震发布时间:2018-04-04浏览次数:478


杜长明(1902—1947),中央大学化工系奠基人,四川蒲江人,1902年出生。1918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6年毕业,旋即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化学工程,师从国际知名燃烧工程专家HCHottel教授。1931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底回国,在安徽大学任教,1932年应国立中央大学罗家伦校长之聘,任中大化工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央大学化工系自1927年成立后,由于系()主任多次易人,学校学潮频仍,环境极不稳定,教学秩序难臻正规,全系师生对杜长明教授的到来寄予厚望。杜长明教授在MIT的博士论文《碳的燃烧速度》工作中,研究了碳球形颗粒在气流中的燃烧反应,发现在较低温度下是反应动力学控制,但温度升高时逐渐过渡到外扩散控制,首先提出了燃烧反应中外扩散的重要性与影响,迄今仍被列为对化学反应工程学科早期发展颇有影响的工作。英国燃烧学会在编选燃烧杂志《Fuel》五十年来刊登的有影响的部分论文专册时,即将该文收入。他又是1930年在美国成立的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并任该会总干事,所以大家都指望他能对系的建设推陈出新,一展鸿图。

杜长明教授不负重望,他接长系务后,相继开出适合该系需要的化工计算、化工原理及相关选课,其后又设工业化学、传热学、化工机械等课,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大有提高。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研究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杜长明教授自始即予以注意,即令在抗日战争时期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也多方设法解决。例如,为了解决抗战后方物资供应紧张,杜长明教授亲自主持涂料、锌白的试制与木材干馏的试验。为使生漆的干燥速度能加快,他让陈家镛在毕业论文中研究找出适用的催化剂或干燥剂等。系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杜长明教授的主持和带领下大有起色,蒸蒸日上,杜长明教授实乃中大化工系的主要奠基人,该系化学工程从此稳步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时钧教授主持下,遂成为较为完整的、现代化的以三传(传质、传热、动量传递)一反(化学反应工程学)为特征的全套化学工程理论教学体系。

杜长明教授主长中大化工系垂十五年(1932—1946),先是内战频仍,强敌压境,外战一触即发,后是抗战军兴,人民含辛茹苦,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学校经费极为匮乏,试验设备与试剂药品极为短缺,杜长明教授遵“多难兴邦”之古训,带领全系师生员工,不仅胜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当年培养的中大化工系学生,多人已成化工战线上的骨干,并已涌现出陈鉴远、陈家镛、楼南泉、张存浩、朱起鹤、闵恩泽、陆婉珍、梁晓天等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当他们今天回忆起当年杜长明教授对自己的教诲时,人人都称赞杜老师是热爱学生、循循善教的好老师,对杜老师后来的不幸罹难,深感悲痛。

作为系主任,杜长明教授在罗家伦和吴有训两位校长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南京—重庆的往返大搬迁,保证了教学设备的完好,功不可没。中大迁回南京后,正值他休假,后决定仍任教于重庆大学,并任重庆印制造纸专科学校校长。1947128日由南京乘飞机往重庆途中,在湖北天门县境上空失事遇难,享年仅四十五岁。

 杜长明老师遽归道山,业已五十七载。沦海桑田,墓木已拱。其为中大化工系奠基与教书育人之功绩必将与世长存,诚令我等门弟子永志不忘。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月,第450—4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