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真知、不畏强权的马寅初先生

发布者:李震发布时间:2018-04-02浏览次数:665


百岁寿星马寅初

 马寅初先生(18821982),原名马元善,字寅初,后以字行。1882624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后迁故乡嵊县(今嵊州市)浦口镇,父亲马棣生经营酒作坊,冀子继承家业,但马寅初一心向学。1898年离家赴上海读书,1901年入天津北洋西学学堂,选学采矿和冶金。1907年获政府资助赴美国留学,1910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任北洋政府财政部职员,1916年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19年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长。1920年出任国立东南大学下属上海商科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曾兼任中国银行总司券(总发行人)等职。1927年到浙江任省政府委员,1928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1929年任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委员长、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兼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1938年抗战期间任国立重庆大学商学院教授兼院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曾短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他欢欣鼓舞,积极投身于共和国的筹划和建设。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因坚持控制人口,为当局所不容,于196014日被迫辞职,回家乡赋闲。1979年平反后出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1980年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2510日病逝,享年一百岁。

重要国策,计划生育的创议人

 马寅初先生从小就喜欢读书,更想到大城市去读书,而他的父亲认为他聪明伶俐,一定要他学管账记账,继承酒坊家业,学做生意。为了要读书,他经常挨训斥、毒打、罚跪,“跪下也要读书”;“打死我也不做生意”!这种强烈的读书欲、求知欲,终于使他成为一名学者、一名教授。

 在美国,马寅初先生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写的论文《纽约市的财政》,轰动了美国财经界,被哥伦比亚大学列为一年级新生的教材。马寅初怀着强国富民的理想回国,声明一不做官,二不发财,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和经济人才的培养,著书立说,是中国最早研究西方经济学的著名学者。他剖析官僚资本的危害,拥护抗战。解放以后他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基本规律献计献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寅初先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但他最大的贡献是人口学说。1957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必须控制人口的建议。经过调查,他指出:19531957五年间,中国的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20‰的水平,即使按20‰的增殖率估算,五十年后我国人口也将达到十六亿。人口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要保住这个大资源,去掉这个大负担,办法是提高人口质量,控制增殖率。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为计划经济。1957715日,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指出人口多、资源少是我国一个很严重的矛盾。人口多、消费多,资金积累就多不了,只有把人口控制住,使消费比例降低,国家才能增加积累,才能加快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其次,搞社会主义,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搞农业机械化。然而,人口一多,要安排就业,就不得不搞劳动力密集的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就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再次,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轻工业的原料大多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消费多,就腾不出土地多种经济作物,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不能进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就会影响应该优先发展的重工业。我国人均不到三亩耕地,仅就粮食而论,也非控制人口不可。因此,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在是刻不容缓,否则,矛盾日益尖锐,愈难解决,难免使农民把社会主义的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

1979年,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国策,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一对夫妇只准生一个孩子,使我国的人口至今维持在十三亿的水平,实现了马寅初的主张和理想。马先生在九泉之下也当感到欣慰。

不畏强权,坚持真理的硬骨头

 马寅初先生是科学家,对真理持执著的态度,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理直而气壮。

 抗战期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他痛斥官僚资本家和投机商趁民族危亡之机发国难财的罪行,指名道姓地责备孔祥熙等财阀为非作歹。他批评蒋介石:“只能指挥你的士兵立正稍息,根本制止不了物价,‘它不听你的!’”蒋介石给他送来名片,用委员长的名义请他赴宴,马对来人说:“委员长是军事长官,我是个文职,文职不去拜访军方。再说我给委员长讲过课,他是我的学生。学生不来拜见老师,却叫先生去拜见学生,岂有此理!”“他如真有话说,叫他来找我!”蒋派人游说:“委员长说了,你是他的老前辈,既是老师,又是浙江同乡,推荐你做财政部长,或者中央银行行长。”马笑道:“想弄个官位把我嘴巴封住,办不到!”来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蒋为此大为恼怒,1940126日,把马抓起来,投入息烽集中营,最后软禁马于重庆歌乐山家中。马全不在乎,说:“我年近六十,寡不敌众,单身匹马出来应战,战死也决不向以压服不以理服的批判者投降。”

 抗战胜利后,李公朴、闻一多惨遭特务杀害的消息传来,马寅初愤怒万分,当即写了遗书,告别大家,孑然一身,穿着蓝布大褂从上海赶到南京中央大学讲演,用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罪行,有力地推动了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旧中国一个英勇不屈的民主战士。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的新人口论遭到康生、陈伯达等人的诬陷,说马寅初是中国的马尔萨斯,煽起全国规模的大批判。有人劝他检讨,他坚决拒绝,发出誓言:我不怕孤立,不怕油锅炸,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

 “我对我的理论有把握,不能不坚持。”“我个人被批判是小事,我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几十年后事实会说明我是对的。”铁骨铮铮,一言九鼎。

 历史的发展证实了马寅初先生《新人口论》的正确性和预见性,19797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题为《党组织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消息,此时马已九十八岁,历史终于在他有生之年向这位勇敢而智慧的老人道歉。9月,教育部任命马寅初先生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1980年任全国人大常委。

 马寅初坚持真知,不畏强权,不愧为知识分子的楷模。

易遭物议的马氏婚姻家庭

 马寅初先生满腹经纶,学贯中西,又是美国博士,誉满九州,虽屡经风雨,但他一片冰心,豁达大度,泰然处之。他喜欢这两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在赋闲期间还完成了百万字的巨著《农书》初稿,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焚。

 马寅初先生有两个妻子,第一个是张桂君,由父母做主,1901年在他十九岁时完婚,生了四胎,一个儿子夭折,留下三个女儿。第二个妻子王仲贞,生于1904年,1917年和马结婚,年仅十三岁。按照现在的法律属于未成年幼女。此事如果出在封建时代,士大夫纳妾是平常事,无人非议。但他们结婚是在民国时代,马比王大廿二岁,确是易遭物议的事。王仲贞生了两女两男,马寅初先生有七个孩子,这又引发一番议论。有人说马提倡控制人口,自己却儿女绕膝,没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但也有人说:时代不同了嘛!马寅初先生有七个孩子是解放前的事,他提倡计划生育是解放后的事,法律还不溯既往呢。这种家事,别人确是无权干涉。名人绯闻,自然是不了了之。

 马寅初先生生于光绪年间,在旧中国生活了近七十个年头,是蜚声中外的学者,舆论界认为: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的声望和地位,可与过去文学界的鲁迅相比。在争取自由与解放的过程中,马寅初先生也和鲁迅一样,受到恶势力的仇视,他却雄视阔步于各种压力之下,敢说敢笑敢怒,几十年间态度一贯。

 那个时代,文人雅士,在爱情生活方面,逸闻实在也太多太多了。

1982年马寅初先生逝世后,遵其遗愿,将部分骨灰运回浙江嵊县,安葬于下王舍村他母亲王太夫人的墓旁。墓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是他的子女们写的:

 “先父马寅初生于浙江绍兴,后迁嵊县。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及教育家。先母张桂君,浙江嵊县人,贤淑仁惠,勤俭持家,堪称贤内楷模。先父留美九年,先母独承家务,仰侍俯畜,克尽妇职。其后先父在国内各地供职,先母始终伴随,甘苦与共。先父去世后始南迁至沪,俩老共同生活八十余年,杭州系其久居之地,今遵遗愿,择葬于此。谨缀语:国之贤良,家之德配,偕老百年,盛世人瑞。”

 马寅初先生著作等身,主要作品有:《通货新论》(1944)、《战时经济论文集》(1945)、《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1958)、《中国国外汇兑》(1925)、《中国银行论》(1929)、《中国关税问题》(1930)、《资本主义发展史》(1934)、《中国经济改造》(1935)、《经济学概论》(1943)、《新人口论(重版)(1979)、《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1981)等等。

 中国的读书人,讲究“立德、立功、立言”,马寅初先生的学说文章,将传诸后世,永垂不朽!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6,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