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理论家吴梅

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18-03-30浏览次数:273


吴梅,近代著名全能曲家,度曲谱曲皆极为精通,对近代戏曲史有很深入的研究。吴梅弟子很多,南京大学以研究戏曲闻名的诸位先生大抵都是吴梅门下后学。1922年秋至1927年春,在国立东南大学任教五年。1928年秋至1937年秋,在中央大学任教8年半,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吴梅在文学上有多方面成就,在戏曲创作、研究与教学方面成就尤为突出,被誉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

上世纪30年代,吴梅曾任教国立中央大学,学校走廊里有沙发专供教授休息。有一次,章太炎弟子、教授黄侃发现吴梅坐在沙发上休息,于是问:“你凭什么坐在这里?”吴梅理直气壮地答道:“我凭元曲。”

有“黄疯子”之称的黄侃以前曾讽刺过曲学为小道,其实有此观念的不独他一人。早在吴梅被北大国文系延揽教戏曲时,就受到报章和其他教授的嘲笑,认为北大不研求精深有用之学。可见当时戏曲教育仍属末流。后来还是陈独秀振臂一呼,力辩元曲不是亡国之音,给了吴梅有力的支持。

有人把吴梅和王国维并称20世纪中国的曲学双璧。在个人学术的宽度上,吴梅或许不及王国维,但是在对元曲的专研深度和传承上,吴梅对元曲的贡献可能更大些。更为突出的是,和王国维相较,吴梅在元曲的音律研究上更有特色,因为他懂音律,能自度曲,会演唱。这点王国维就略逊一筹了。

吴梅一生除读书授徒外无他爱好,唯有唱曲。他经常长笛一根,步入讲堂。他课上唱,课下也唱;喜悦时唱,抑郁时更唱;在曲会上唱,回家时也唱。他随身携带的竹笛,也因使用频繁,被磨得锃光发亮。

不仅如此,吴梅还参加学生们组织的曲社,与弟子们一起唱曲。那时候,学生们想结个词社,吴先生给命名为潜社。

  

  

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吴梅既研究曲律,也研究曲史,还校勘不少曲本,写了不少曲论,其中尤以曲律研究成就最为突出。吴梅的曲律研究是古代制曲、谱曲、度曲理论的集大成,也是自身实践的经验总结。此间,他留下了代表性著作《顾曲麈谈》《曲学通论》和《南北词简谱》等。

即使是研究曲史的《中国戏曲史》,也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完成了中国首部戏曲通史的开创工作。它的贡献在于,吴梅既重视宋元戏曲,也认识到明清杂剧的意义,把它们并列地研究,不偏不倚。

1933年,吴梅为庆祝自己的五十寿辰,把自己三十多年创作生涯的作品结集,选编成《霜崖三剧》,这些剧本里既有革命特征鲜明的《轩亭秋》,歌颂秋瑾;也有文人气息浓厚的《杨枝伎》,描写白居易。虽然有评论说吴梅作品的刻板和说教气较重,但是在音律和词句的斟酌上,吴梅作品仍然是经得起考验的,有些也能做到案头和场上并重,这在清代中晚期后的那个昆曲没落、花部皮黄盛行的时候,真属难能可贵。

吴梅会的戏很多,经常在曲社清唱演出。有一次在南京百雷曲社串演,他虽然喉咙有病,却还是一个人饰演了老生、老旦和净等六个角色。

北京大学教书时,吴梅还作为学者和当红艺人一起参与了戏曲的改编与创作。1917年,梅兰芳先生搞戏曲改良,编演《木兰从军》《黛玉葬花》等新戏,吴梅就亲自参与剧本润色,还亲自教演员演唱。

吴梅直接培养的学生在古典文学研究和词学研究上屡出大家,如为人熟知的王季思、唐圭璋、钱绍箕、任讷等,集成曲学的卢前、汪经昌等,也都是吴梅的得意高足。今天国内戏曲界研究的权威和泰斗,好多也都以吴梅先生的二传弟子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