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澍

发布者:李震发布时间:2018-03-30浏览次数:311

    

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澍先生(18831965),字雨农,浙江海宁人。18831111日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1904年考中秀才,1905年清廷废科举,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被保送进入唐山路矿学堂,后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10年与胡适、李四光、赵元任、竺可桢等同船赴美深造。先在伊利诺大学学农学,后主攻植物学,1914年获理学学士学位,又去芝加哥大学学习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1916年回国,任南京甲种农业专科学校教授。1919年任南京金陵大学教授。19191923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授。19231928年,任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生物系系主任。19281945年,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教授兼植物部主任及四川大学教授兼生物系系主任。19451949年,任复旦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19651228日病逝北京,享年八十三岁。

钱崇澍先生1916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南京甲种农业专科学校、金陵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主讲生物学、树木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等课。他精选内容,认真备课,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树立专业思想。为使学生更快地学到新的植物学知识,1923年他和邹秉文、胡先骄三位先生合编成我国第一部生物学教科书《高等植物学》,书中内容新颖,而且改正了旧书中一些不科学的名称,如将隐花植物改成孢子植物、显花植物改为种子植物、藓苔植物改为苔藓植物等。此书对青年学习植物学大有裨益,影响至大。先生教植物分类课,让学生自己采集标本,查阅图鉴、检索表,自己定名,据以评定成绩,讲授时不是只讲一科、一属或一种,而是将某些地区的植物进行综合讲解,阐述其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在自然系统中的地位。他十分重视野外实习,每周带领学生到野外实习一次,认识自然界的植物景观,进而加深理解课堂学习内容。他在讲授植物生理课时,从植物和水、土、阳光的关系,谈到植物的生命活动,通过在室内和田间对植物的观察,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他讲解时,言辞生动、条理分明,深受学生欢迎。植物学家仲崇信、汪振儒都是在他的影响下而学植物学的。植物分类学家秦仁昌的启蒙老师也是钱崇澍先生,秦的毕业论文《南京木本植物》就是在先生指导下完成的,每当有人和秦仁昌先生谈起这段往事时,他对钱崇澍老师总是充满崇敬与怀念之情。

先生对弟子及后辈关怀备至,为了帮助优秀青年出国深造,他四处奔波,争取奖学金,如方文培、裴鉴三十年代出国留学,都曾得到先生之助。对弟子发表著作,热情支持,如裴鉴之《中国药用植物》就是在先生的建议下完成的。对勤奋好学之青年,只要向他求教,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总是热情相助。他非常珍惜助手和弟子的劳动与彼此友情,中国科学社采集员陈长年在野外工作不幸逝世,先生为失去一位好助手而深感悲痛,特以陈长年之名作为兰科中之一个新属名以示纪念,此即长年兰属定名之由来。

先生呕心沥血,为我国培养了众多植物学人才,桃李满天下,不少弟子如秦仁昌、李继侗、郑万钧、曲仲湘、方文培、杨振晋等,均为国内外知名植物学家。

钱崇澍先生之研究领域广泛,而且在不少方面都具有开创性。1916年,他在美国发表之《宾夕法尼亚毛莨两个亚洲近缘种》一文是中国人用拉丁文为植物命名和分类的第一篇文章。1917年所发表的《钡、锶、铈对水绵属的特殊作用》同样是我国应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植物生理学的第一篇文章,他还首次写出了中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论文《安徽黄山植被区系的初步研究》。先生在国内首次选择植物分类工作中难度较大的兰科、荨麻科、豆科、毛莨科等植物进行系统研究。为了更快传播新技术和新的科学知识,1917年他发表了《介绍新著动植物显微镜法》一文。1929年翻译了《细胞的渗透性质》、《自养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方面的论文。此外,他所发表之《森林之种类与分布》、《植物疏密之试验》、《植物之天演》、《浙江之兰科三新种》、《中国植物之新种》等均为当时之代表作。钱崇澍先生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以及地植物学领域之贡献,为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钱崇澍先生非常重视野外考察工作,回国不久,即不辞辛劳,深入江、浙两省南部考察植物区系,采集一万多号标本,对浙江省植物做过系统研究,又对南京钟山之森林和岩石植物进行专门观察与研究,制定江苏、浙江、安徽、四川诸省的植物调查规划。他所组织之采集队遍布上述诸省各地,积累了丰富资料,为我国东南、西南植物分类、区系和植被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为以后编写地区植物志、全国植物志以及植物地理学等创造了条件,这些考察活动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祖国丰富的绿色宝库,开阔了视野,更加坚定其献身科学之信念。

钱崇澍先生还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认为要使近代植物学在祖国大地上扎根,一要有研究队伍,二要有研究基地。早在1922年,他就和植物学家胡先骕先生合作,依靠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资助,在南京秉志教授创立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内组建植物部,建立实验室、标本室、图书馆,开展调查研究,出版刊物图谱,开展植物学研究,为我国培养造就出不少第一流的植物学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植物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迫切要求组织起来,钱崇澍先生与胡先辅、陈焕镛、张景铖等先生共同倡议组织中国植物学会,经过积极筹备,该学会于1933820日在四川重庆北碚正式成立,先生被选为评议员。翌年,在学会年会上,又被选为《植物学杂志》(《植物学报》之前身)编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存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初步形成之科研队伍,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先生的帮助下,先生率领所中部分工作人员迁往重庆北碚。当时物价飞涨,经费拮据,生活困难,际此情况,他带领同仁种菜、养猪、生产自救,仍然坚持工作,写出了《四川北碚植物鸟瞰》、《四川的四种木本植物新种》、《四川北碚之菊科植物》等论文。新中国成立后,钱崇澍先生更加精神焕发,忘我工作,成果更为丰硕,如《黄河流域植物分布概况》(与吴中伦合作)、《中国植物区划草案》(与吴征镒等合作)、《中国植物类型》(与吴征镒、陈昌笃合作)、《中国森林植物志》等重要著作,直到古稀之年,他仍主持编写《中国植物志》这部巨著。

钱崇澍先生热爱祖国,为人正直、坚持真理、支持进步,从不随波逐流,其高尚品德与他为科学事业百折不回、勇于献身之精神相互交映,熠熠生辉。如今先生驾鹤西归业已四十五载,思往事,感今朝,饮水焉能忘却掘井人!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6,218-222页。